释迦牟尼佛宝圣物5/7香港拍卖 挨批「侮辱佛陀」
香港苏富比7日将拍卖一批被视为与释迦牟尼遗骨舍利有关、极具宗教及考古价值的比普罗瓦佛宝圣物,受到佛教界人士与学者强烈谴责。这批出土于1898年印度北部比普罗瓦的佛教至宝,包含宝石、珍珠、珊瑚、刻花的金叶银叶,遗骨剩灰等,不少佛教徒认为这些圣物是与佛陀遗骨一同埋葬,具神圣意义。
Yahoo新闻综合外媒报道,苏富比拍卖的是「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约西元前240至200年比普罗瓦释迦牟尼佛宝圣物」。1898年,这批至宝由佩沛(1852–1936年),在北印度比普罗瓦挖掘出土,尔后在其家族代代相传至今。如斯首要的初期佛教高古文物,在拍卖会前所未见。
依据当时的「1878年印度宝藏法」,英国殖民政府宣称具有挖掘权,将部份遗骨赠予暹罗国王朱拉隆功,余下逾1800件宝物则送往加尔各答的殖民地博物馆,佩沛家族被准予保存其中约五分之一。
拍卖品由英国地产经理兼工程师威廉•克拉斯顿•佩沛(1852–1936年)后人持有。据苏富比介绍,这批佛宝圣物挖掘自铭刻坛罐内,伴同释迦族所具有的佛骨舍利,在宗教、考古与历史上有没有与伦比之首要性。
佛教界指出,拍卖等同将神圣文物商品化,是对于佛教传统与历史的不尊敬。拍卖流动也引发道德争议,有历史学家质疑:佛宝圣物可以像艺术品同样拿到市场卖吗?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教授汤普森指,这些佛宝并不是一般古物,而是与释迦牟尼遗骨合葬的圣物,被安放在佛塔中作永远祭祀用处,当今拍卖将之分拆出售,是对于历史与宗教价值的损坏。
柬埔寨乌纳隆寺住持亦批判,拍卖行动「冷视全世界佛教传统」,并质疑这种神圣遗产是不是应当被私人买卖。佛教领袖Mahinda Deegalle形容整个拍卖是「侮辱佛陀」的行动。
无非,佩沛曾经孙、现居美国的导演克里斯•佩沛则回应,家族过去十年曾经斟酌捐赠圣物予寺庙或者博物馆,但所有方案均因实际问题而未能实现,终究选择拍卖。他表示「拍卖是最公平与透明的转让方式,咱们有信念苏富比会将这些圣物交到佛教徒手中。」
佩沛补充,他曾经访问多间佛寺,并没有僧人认为这批珠宝是佛陀的具体遗骸,质疑将宝物视为「遗体」的观点仅属少数西方学者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