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纽约登场 现代语境演绎亚洲智能
Christofilopoulou摄)
具有4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印度文化与哲学百科全书的古老史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本月24日起将登场纽约林肯中心。该作品耗时八年打造,旨在逾越文化藩篱,向全世界和华语观众,揭露这部经典史诗在当代的意义与普世智能。
主创人员Ravi Jain和Miriam Fernandes近日接受世界日报专访时介绍,「摩诃婆罗多」主线讲述了婆罗多族的两支后裔为争取王位而引起的一场毁灭性战争。他们之所以选择在此刻从新演绎这部史诗,是由于在这个充溢战争、社会与政治动荡的时期,史诗中关于如何创立文明、与邻居相处、和人与人之间瓜葛的根本性问题,显患上比以往任什么时候候都更为相干。他们但愿通过这部作品,提示观众存在一条更好的出路。
他们表示,在叙事以及作风上,演出出现了一种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化。第一部份「业:咱们继承的糊口」(Karma: The Life We Inherit)深植于传统印度叙事情势,运用音乐、跳舞、技击等元素,这与中国的传统叙事也有类似的地方。而第二部份「法:咱们选择的糊口」(Dharma: The Life We Choose)则引入了更当代的技术,如大屏幕以及直播摄影机(live camera),这类作风转换旨在引导观众从古老的传统思想世界进入新世界,并思考如何在现代语境中寻回古老智能。
尽管华语观众对于「摩诃婆罗多」的具体情节不甚熟识,但因深植于佛教及流行文化,对于「业」与「法」的概念却其实不目生。对于此两位主创人员表示,「法」在亚洲文化中象征着正义、责任、正确的行为等多重含意,在现代语境中可以诠释为「同理心」(empathy),是与弱肉强食的动物法则相反而束缚人类的法则,「就像两个部份的标题所指,业是个人如何继承历史、文化与前人的选择,法是咱们必需努力寻觅自己的声音以及未来,特别首要的是如何打破复仇的循环,创造一个更富同理心、不同于过去的世界。」
两位主创人员具有南亚血统,却在北美长大。许多演员以及主创同样,是具有南亚血统却在其他处所长大的「混合」身分。这类多样性也影响了作品的诠释。例如卡塔卡利舞者(Kathakali)的加入,丰厚了跳舞元素;非二元性别演员的存在,则促使主创从不同角度思考故事中的性别议题。同时,演员们对于史诗人物善恶的不同看法,也因其南北地域的违景而异,这类多元视角都丰厚了创作进程。
主创人员对于此也表示,了解故事的南亚尊长、不了解故事的西方观众、和像他们同样具有亚洲血统但在北美长大的混合文化违景观众,都是他们的观众群。而具有移民违景的华人观众,可能更能体会那种试图理解本身文化本源、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的挣扎的进程。在创作历程中,他们发现最首要的事情是做自己,放下「不够印度」、「不够母国」的焦虑,反而取得了创作自由。
剧集由Why Not Theatre剧团制作,整场演出分为两部份,总时长约五个半到六小时,其中包括两次中场休息。第一部份「业」约两小时半,第二部份「法」约两小时10分钟,观众可以选择在不同的夜晚或者同一天观看完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