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恒河与神庙 展现豁达生死

photo.php_-6

恒河畔的典雅建筑。(张纯瑛提供)

咱们的瓦拉纳西(Varanasi)之旅开始于下昼2时。先去看了几座印度教寺庙,然后车子将咱们放在路边,跟跟着导游在冷巷里迂回穿行,终于,视线大开,一流横陈前方,就是驰誉天下的恒河。

恒河起源于喜马拉雅山,朝东南方向流经孟加拉与印度,注入孟加拉湾,全长2700千米,是印度最长的河流。瓦拉纳西这一段的河道宽敞却不苍莽,水流平缓,对于岸都是平沙。河的这边,沿岸一列古老雄伟的暗红、土褐色建筑,线条参差,造型纷呈,班驳着岁月的过痕,前面皆有宽敞如剧院的石板阶梯,由高处款款递降到水边。

瓦拉纳西 印度教最大圣城

 

印度教徒崇拜恒河女神,视恒河为神圣之水,自古众邦喜在沿岸兴修都会。瓦拉纳西更是印度教最大的圣城,王室与富豪为了礼神以及亲近圣水,河畔遂有竞比华美的庙宇、行宫与豪宅,

揉合了印度、波斯,甚至19世纪英国殖民时代的多种作风,成绩了贵气典丽的一道景色线。

photo.php_-7

祭司颂赞恒河女神。(张纯瑛提供)

临河阶梯称为ghats,兼有广场以及剧院的功能,更是宗教典礼举办的场所。挨到暮色趋暗,最大的阶梯广场Dashashwamedh已经坐满人群,来自印度各地的朝圣团外,也有世界各国的观光客。灯火昼明、人声鼎沸,喜庆气氛慵懒地淌流人群间。宗教典礼Ganga Aarti终于开始,四位僧人各据一台,次第点燃香炉以及宝塔烛台,跟着诵经乐声,发挥肢体犹如跳舞,对于恒河女神献上敬虔典仪,看患上大众目迷五色。这厢繁闹异样,声光俱热,而僧侣们违后的恒河已经然一片黝黑,经由的船只发出幽光,恍如河上亡灵依然留恋着人世喧哗,前来远观。可不是吗?这条印度人最渴想葬身的圣河,数千年来承载着无数的逝者,岂止时日而已经?

第二天天色未亮,导游又带咱们来到恒河。坐上划子,船夫的木桨轻轻划破镇静的水面。晓色渐清,日出前的轻风不带涓滴火气,拂过脸上很温顺,是印度一天中最美妙的观景良辰。遥望河畔星罗棋布的历史楼宇,虽是昨日黄昏一样景物,但是不需踩过地面垃圾,加之水的间隔效应,便只见到优雅高华。

划着划着,岸边焚烧的一簇簇火堆进入眼帘。昨日导游已经经告知咱们,那是火化尸体所在。一具具在恒河中洗涤过,包上布料的遗体搁置架上,所有经受过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从此付之一炬。除了了火焰不时爆裂的响声,四处再无别的杂音。印度无处不见的牛只,也没出缺席火葬场,悠闲地留连火堆间,专注吃着从遗体上跌落的花环。

photo.php_-8

印度人相信沐浴恒河可以洗涤灵魂。(张纯瑛提供)

恒河畔火葬 洗涤逝者尘垢

印度教徒相信火葬,认为大火能洗涤逝者的尘垢。但是只有在瓦拉纳西的恒河畔火葬,不管烧玉成然的灰烬,仍是未能成灰的遗骸,全体抛入此处的恒河,方才可以解脱世世轮回的苦难,患上到永恒的摆脱。许多人在病终前,千方百计去到瓦拉纳西等待神圣的时刻到来。因而亲友们并无呼天抢地的哭喊,依傍着永恒之河,他们心定如磐,了解那是逝者所能选择最美满的归属。僧侣、妊妇等灵魂洁净的死者,则可以略去火葬,直接绑上石头坠入恒河安眠。

一船又一船的观光客,绝大多数是西方人,晨曦中眺望岸上一堆堆火焰,缄默无语,心底必然回荡着文化冲撞的激流。别国也有火葬,现代社会都在隐秘的室内焚化炉进行。但是细细想去,印度人在公家前焚化大体,是由于他们更能面对于死亡,视为天道循环的必然历程。蓝天下,河流边举办火葬,就像一朵花在大自然中凋落,一片叶从树上飘坠。而将遗骸抛入河中,成为生物链的一环,以肉体豢养河鱼,如西藏的天葬回馈秃鹫,兰屿的海葬报答生前滋养他们的鱼群,都是对于于生养万物的上天终究的回报。

稍停片刻,划子调转方向划回动身的码头,红艳的旭日冉冉升起,恒河上金波潋滟,一群又一群印度人浮沉于泊岸的河水中,神情十分舒畅,正在圣河中洗涤身垢;石阶上有人忙着用肥皂擦抹身体。最使我惊奇的是,一个男子蹲在河边刷牙,接着掬手捧起河水倒进口内漱洗。一样的一条河,既拥纳昨日的死亡,也迎接本日的新生。

我望着河中一群群游泳或者沐浴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心想:在印度人心目中,恒河的神圣性,恐怕还会绵延数个世代吧!

photo.php_-9

卡久拉霍印度教神庙的雕刻美不胜收。(张纯瑛提供)

卡久拉霍庙群 见生之欢悦

在瓦拉纳西,我惊异万分地见识了印度人面对于死亡,如斯原始而豁达;第二天,在印度的卡久拉霍(Khajuraho),则看到了印度人享受生之欢悦,一样原始而豁达,举世罕见。

photo.php_-10

卡久拉霍印度教神庙的雕刻美不胜收。(张纯瑛提供)

曙色方新中,导游带咱们来到卡久拉霍的印度庙群,但见一座座印度教庙宇的砂岩外壁上,密密层层布满了雕刻,有姿态神情各异的人像、动物以及花草。十多天来咱们行旅印度见到众多印度教庙宇,精雕细琢不厌其繁,使人叹赏不已经;但是,卡久拉霍的一众印度庙外壁诉说的,除了了歌咏神祉,也不乏一场场红尘凡世的男欢女爱。印度终年的炎热反应在雕像上,男女穿戴甚少,或者刚健,或者娇娆的躯体上常常仅垂挂着珠炼、手镯、细带,正在进行鱼水之欢。不但是两人间的私密,有些场景亦见婢女、小厮之类的酒保在旁协助,好达成难度较高的动作。各种云雨姿态看患上游客眼界大开,实在没法以及庄严端肃的神庙联想到一块儿。

photo.php_-11

卡久拉霍印度教神庙的雕刻美不胜收。(张纯瑛提供)

卡久拉霍印度教神庙的欢爱场景,其实只占了此地千万雕像中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石刻,展现的是人们的日常糊口,包含工作中的匠人、农夫,出征的兵士,弹吹打器的音乐家,对于镜化装的主妇等。

photo.php_-12

印度教以及耆那教的雕刻中穿插许多动物。(张纯瑛提供)

不管老少皆宜级仍是香艳限制级,身材皆秾纤合度、圆润而不臃肥,面貌丰美俊朗、表情细腻多变,仪态婀娜多姿、站姿多呈S型。陪衬景物也甚讲求,象、马、猴、乃至想像中的动物穿插此间。布局不时展露的幽默感更使人莞尔,例如:一位侍从不敢面对于正在交欢的男女主人,违过身子,脸露尴尬神色;另外一名酒保则忍不住好奇回头观看。不管宏观或者细节,这些赤裸的雕像以及名堂百出的敦伦姿态,其实不予人猥亵低俗的观感,一如在欧洲观赏古希腊以及古罗马的全裸雕像时,一样感遭到赏识精巧艺术品的悸动与欣喜。

photo.php_-13

印度教以及耆那教的雕刻中穿插许多动物。(张纯瑛提供)

崇拜孳生或者藉雕刻性教育

古代印度人认为人生有四大目标:1. Dharma,修习道德及增长智能。2. Artha,寻求物资收入与利益。3. Mokṣa,寻找心灵的摆脱与自由。4. Kama,享受感官取得的生理快活–欲乐。卡久拉霍的雕刻意欲涵盖印度教的人生四大目标,以十分之一的雕像展示糊口中的欲乐层面,何须为此感到羞耻,甚或者禁绝呢?

古希腊的雕刻,和14世纪文艺复兴以降,西方回归希腊美学以后问世的众多雕刻与绘画,不也展现了人体的自然浑成之美以及糊口的散逸悠适?神或者人皆有健美的身躯与怡然的表情,正在从事有趣的流动,如打猎、谈情、群聚等。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名作《作为意志以及表象的世界》(The World as Will and Idea)里,将印度与希腊相提并论,指出这两种文化崇拜孳生,认为两性瓜葛是一切行动举止的中心。卡久拉霍确当政者或者许但愿以这些雕刻为百姓施予性教育,到达激励生育的效用。例如,一列雕像犹如连环丹青般串起一则故事,描写洞房花烛夜,羞涩的新娘谢绝丈夫求欢;第二晚,她接受了丈夫,两人融会为一。

photo.php_-14

卡久拉霍的印度教庙宇远观。(张纯瑛提供)

公元950到1050年,昌德拉(Chandela)王朝在印度北部中央的首都卡久拉霍,兴修印度教庙宇。20平方千米内多达85座。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德里苏丹国灭掉昌德拉王朝。伊斯兰教本就不喜人像与鸟兽的雕刻,视为崇拜偶像,卡久拉霍的众生欲乐在他们眼中更是伤风败俗,于是,一直到18世纪,这些作风独特的印度教神庙遭人为拆毁或者岁月倾颓,今天仅剩25座庙宇散布于六平方千米内。

photo.php_-15

耆那教庙宇外壁雕的优雅女子。(张纯瑛提供)

耆那教神庙 雕像幽美可观

伐达摩那(公元前599—527)创建耆那教(Jainism),楬橥正知、正见、正行,影响到稍后兴起的佛教。本日在印度仍有四、五百万的信徒。耆那教神庙外壁上一样满布繁复华美的雕像,没有男欢女爱场景,但一样幽美到炉火纯青级次。一名屈起右小腿,筹备系上饰带的女子雕像,气韵文雅雍适,下方有一名纤细可人的小仙女或者婢女,两者搭配出现的婉约娟秀,涓滴不比断臂维纳斯逊色。

瓦拉那西恒河之畔的火葬以及卡久拉霍印度教庙宇的性爱雕刻,都是举世少见的民俗风情,正如叔本华所说﹕「死亡以及孳生的交替就像物种的脉搏。」古印度人用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示了对于宇宙法则的认知。